沂水人魏德友在人民大會堂獲“七一勛章“
今天上午10時,“七一勛章”頒授儀式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。

今年是“七一勛章”首次頒授,共產生了29名“七一勛章”提名人選。他們理想信念堅定,對黨忠誠;為中國革命、建設、改革,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打贏脫貧攻堅戰,為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,作出杰出貢獻、建立卓越功勛;他們道德品行高尚、創造出寶貴精神財富;在全黨全社會具有重大影響、受到高度贊譽。
其中,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九師一六一團一連退休職工魏德友榮獲“七一勛章”。魏德友,男,漢族,1940年11月生,1983年6月入黨,山東沂水人,兵團精神的典型代表。把家安在邊境線上,為國巡邊50多年,勸返和制止臨界人員千余人次,管控區內未發生一起涉外事件,他的家被稱為“不換防的夫妻哨所”。巡邊總里程達20多萬公里,相當于繞赤道5圈,被譽為邊境線上的“活界碑”。榮獲“全國道德模范”“時代楷模”等稱號。
魏德友,男,漢族,1940年11月生,1983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,山東沂水諸葛鎮大崮前村人,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九師一六一團退休職工。他是兵團精神的典型代表,曾榮獲“全國道德模范”、“時代楷模”等稱號。
1964年,魏德友和30多名戰友一起,從部隊轉業來到一六一團二連,駐守在薩爾布拉克。這里冬季狂風肆虐,暴雪深達1米多;夏天蚊蟲猖獗,當地稱“十個蚊子一盤菜”。他和戰友們一起屯墾戍邊。那時,邊境形勢十分嚴峻,放牧巡邊線某種意義上就是國境線,退一步或進一步都關系到領土主權。他和戰友們通過放牧的方式捍衛領土,與手握鋼槍的外國士兵面對面也不曾后退。半個多世紀過去了,邊防戰士換了一茬又一茬,可魏德友和妻子依然堅守在空曠的草原深處。他所在的兵二連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就已裁撤,原本可以被分到離城市更近的連隊去,但他主動留下來,停薪留職義務戍守邊防,放牛羊養活一家人。
他總是說:“這塊地方不能空著。”每到夏季,魏德友要時刻觀察是否有人畜抵邊,一旦出現險情,第一時間沖上去制止、勸返,解決不了的就立即與邊防派出所或者邊防連聯系,書寫了“西陲戍邊半世紀,我伴寂寞守繁華”的非凡篇章。
2002年,魏德友夫婦退休,在山東工作的4個孩子力勸父母回鄉養老,但他就是不肯,還說服老伴留在薩爾布拉克繼續義務戍邊。2003年,中哈兩國邊境界碑、圍欄設立,國防公路貫通,魏德友成為兵二連唯一見證這一莊嚴時刻的人。那一刻,他撫摸著中國173號界碑淚流滿面。
半個多世紀以來,魏德友夫婦在轄區西巴里坤、薩爾布拉克、額敏河南畔,構筑了長達20公里的移動“界碑”,義務巡邊近20萬公里,勸返和制止臨界人員千余人次,堵截臨界牲畜萬余只,管控區內未發生一起涉外事件。他用實際行動鑄成了邊境線上“永不移動的生命界碑”,他和劉京好的家被駐地邊防派出所官兵稱為“一座不換防的夫妻哨所”。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