沂水泉莊東漢崮傳說
東漢崮位于沂水縣泉莊鎮政府駐地西南3.5公里處,海拔561.9米,總面積1平方公里,山勢挺拔壁立,極為壯觀。呈西北-東南走向,山體由寒武巖系石灰巖及頁巖構成,植被以松槐為主。相傳東漢開國皇帝劉秀所封,另有一說是東漢時期曾有人居其上,故名東漢崮。
東漢崮傳說
傳說西漢末年,王莽篡位,率兵追殺漢室后裔劉秀。有一天,劉秀逃到山東沂蒙山地界,前有高山大河擋住去路,后有王莽的追兵,劉秀眼看上天無路,入地無門,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,不由揚天長嘆:“天亡我也!”恰在這時,采桑女孫玉娘奉母周氏之命出門采桑。在此,她看見一少年愁容滿面,仰天長嘆,便走上前問:“少年從何處而來?為何對天長嘆?”劉秀一怔,見是一女子,便急忙把被莽兵追趕之事說了一遍。玉娘聽他是皇室之后,遂生舍命相救之意,便上前說道:“劉公子不必為難,前面的山上有一山洞,你可先去藏一下,等事過后再作計較。”劉秀道:“既有藏身之處,體能救我不死,以后我定有酬報。”玉娘說:“劉公子此言差矣。常言道:“逢人遇難必搭救,望人相報是小人。我既救你,就沒有圖報之意。”劉秀聽罷玉娘一番話,更是感恩不盡,連連作揖致謝,孫玉娘把劉秀領進一個山洞,洞前一棵枝葉茂盛的桑樹,把洞口擋得嚴嚴實實。
再說王莽兵追到此處,勒馬四處觀看,只見前有高山大河阻擋,別無任何去處,料定劉秀離此不遠,于是下令就地搜查。一連三天沒見劉秀的影子,于是便把在此處采桑的孫玉娘帶來審問。孫玉娘說道:“前幾天,確有一少年來此處,不知他有什么為難之事,在此停留片刻一頭栽進大河里去了。”王莽兵聽罷,信以為真,便撤兵回京。劉秀在洞中藏了三天,真比三年還難熬。時值芒種季節,天氣炎熱,在洞中如同油煎火燎,幸虧洞前的那株桑樹上結滿了累累的桑葚,可以充饑解渴,使他度過了難捱的三天。王莽兵退后,孫玉娘便把劉秀從洞中領了出來。娘倆辦了一桌豐盛的酒席為劉秀壓驚。
為了報答孫玉娘的救命之恩,劉秀當面許愿:等以后登基坐殿要封孫玉娘為正宮娘娘,并指桑柳為媒。為了以后便于查找玉娘的住處,劉秀特指孫玉娘住處北邊不遠的青草頂山為“漢崮”。后來劉秀做了東漢皇帝,這個山崮就改成“東漢崮”了。此為后話。
臨別之時,劉秀在一清水池邊交給玉娘一面鏡子,作為信物。當時,孫玉娘也在池邊對天盟誓:“終身許配劉郎,海枯石爛不變心。”劉秀走后一晃十年,杳無音信,玉娘天天坐在水池邊等候劉秀的佳音。后來得知劉秀早已滅了王莽,做了皇帝,原來他早把玉娘忘到九霄云外了。孫玉娘氣憤難平,便含恨投入了水池。玉娘死后,她的母親周氏悲痛萬分,不顧年邁體弱,遠涉于千山萬水赴至京城,上殿面君破口大罵劉秀忘恩負義。劉秀這才恍然大悟,便當面封周氏為“皇天太后”。隨后又帶文武群臣直奔山東沂蒙地界,找到東漢崮前孫玉娘的安身處,按當時最隆重的葬禮重新安葬了孫玉娘。從東漢崮前開始一百步一個墳丘,直到玉娘的安身處共筑了一百零八個墳丘。劉秀雖然以最高規格安葬了孫玉娘,可是他忘恩負義的行為卻為后人咒罵。就連當時的桑樹、柳樹都氣的長了大癭。后來為了紀念逢難救生、堅守貞節的孫玉娘,把東漢崮到想龍池的這段山嶺叫做“葬婦嶺”,一百零八個墳丘統稱“御葬林”,劉秀藏身的那個洞叫“藏龍洞”,孫玉娘與劉秀盟誓的水池叫“想龍池”。



